在实干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华大师生热议全国两会
发布时间:2017-03-14 浏览次数:

  2017年全国两会在北京火热进行,并将于3月15日闭幕。华大师生对本次两会给予了积极关注,学校官微和学生处、校团委等多个单位公众号也发布了两会有关消息。师生通过实况转播和新闻报道了解会议进展,通过组织集中讨论、畅谈学习体会等多种方式,认真学习、认真记录、认真思考,着眼于将两会精神贯彻到工作学习实践当中,更好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我校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党员学生观看开幕式实况转播,聆听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当报告谈到就业、科研成果转化、贫困生资助、两岸问题以及侨务工作等同学关心关注的问题时,同学们多次不由自主地热烈鼓掌。报告结束后,广大同学反应热烈,纷纷交流了各自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看法。大家普遍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既展现了大国发展的雄浑魄力,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同学的日常生活,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更要关注、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积极参与国家建设。

  泉州校区32#楼栋兼职辅导员安恒佩同学认为,李总理的工作报告特别接地气,大家听得懂,记得住,相信这些政策一定会落到实处、造福人民。厦门校区莲苑B#楼栋党支部组织委员汤容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和国家发展深深联系在一起,作为学生党员,要着眼于当下,服务好身边同学。

  3月8日上午,学生处组织了学生领袖拓展班学员、校级学生组织干部开展两会精神学习会。同学们重新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就部分热点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重点地区PM2.5浓度明显下降”“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等民生实事,引起了学子们的关注,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华文学院李安娜同学表示:“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接地气、顺民意,内容实在、文风朴实。我希望教育医疗方面有更多好政策,让贫困学生能上学、普通百姓看得起病。希望政府加大环境整治,为我们创造一片蓝天白云!”

  两会成为境外学子了解国情的窗口,华侨大学里的境外学生对本次两会也有各自不同的关注点。2014级香港学生柯庆霖说:“关于这次两会,我最感兴趣的是李克强总理提到的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现在香港越来越离不开祖国大陆,相信香港一定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发展,并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澳门学生罗玉英则希望每一次两会都能多多提出更加利于民众的方案,更好地改善民众的生活,继续推动内地和港澳深化合作。菲律宾学生孔益行说,“虽然我是菲律宾人,但是两会让我感觉到中国又强大了,在华大的读书的我,心里很踏实。”香港学生吕从萱说:“我认为传统文化进校园会给我们境外生带来不一样的中华文化体验,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华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家可以一起行动起来,尽可能亲身去体验。”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中国要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让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薛秀军教授印象深刻,他称,中国的发展将会极大地促进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和坚持的体现中国智慧的发展思维与根本价值的必然指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必然规定。

  对于今年两会,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灯感受最深的两个词是“人民”和“创新”。他称,社会发展要依靠人民,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体现了执政者关心民生福祉,关注高等教育,关心大学生就业。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于我们以工程学科为优势的华侨高等学府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鼓励师生合作创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华侨大学财税研究中心主任、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默如教授认为,两会期间,既是老百姓们集中获悉国家大事的时段,又是各界人士回顾总结过去一年所在领域成就进展的契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各行各业走出国门,教育文化事业扭转“出口”低于“进口”逆差局面的要求日趋迫切,国家对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如及时雨一般,我校亦积极出台实施贯彻落实的行动方案。

  旅游学院党委秘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林荣策表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关于“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将如何进行,高校“双一流”建设该怎样发力也成为他期待的重点,期待这次两会能够继续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张永强称,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要密切关注两会的召开,主动学习两会精神,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投身教育现代化建设,践行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化交流的使命,及时通过网络、微信等途径把党中央的政策、精神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信于党,自信于国家,自信于制度,自信于文化,自信于道路,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而报告中的“公平优质教育”则吸引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宇副教授的目光,他认为,要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一方面,应继续推进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工作,努力做好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过度垄断。另一方面,要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提升目标,这最终要落到人才的质量上,落实到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