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校长特别奖”获奖者系列报道之十六 青春就是咬着牙,负重前行——记化工学院C-squad团队
发布时间:2017-03-15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鼓励学生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培育典型,树立标杆,用先进典型感召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华侨大学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励志成长,华侨大学2016年设立了校长特别奖,并于9月首度颁发,嘉奖了在专业学习、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道德品行等方面表现突出或有其他特殊贡献的20名学生个人或团队。

华侨大学报推出系列报道,分别介绍获奖者的先进事迹,彰显其精神风貌。望获奖同学珍惜荣誉,志存高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追求卓越,再创佳绩;望全校学生以获奖同学为榜样,刻苦钻研,拼搏奋进,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831年,《年轻的公爵里》跑出世界上“第一匹”黑马,它原本默默无闻,毫不起眼,却在一场赛马比赛的最后关头将夺冠热门的良种马甩于身后,出乎预料地斩获冠军,世人皆惊。

2015年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也有这样一匹“黑马”,同样不具备先天优势,却最终在比赛中争得上游。这就是来自华侨大学的C-squad团队。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国内化工类级别最高、参赛队伍最多、影响最大的比赛,2015年以前,华侨大学取得的最好成绩仅是全国二等奖。C-squad团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异军突起的。这个由张聪聪、罗丹、蔡燕君、张子秋、曾晨曦组成的五人小组,从省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包括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256所高校的1562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一等奖、华南赛区特等奖。2016年,团队获得“华侨大学校长特别奖”。

盛誉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它的背后是道不尽的辛苦。对于 C-squad团队来说,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偶然中的必然”。成员张聪聪、罗丹2013年在西安交大交换时偶然听闻这个比赛,而张子秋和曾晨曦则在之后果断参加了2014年的竞赛,为团队探路。在2015年3月团队收到正式题目前,他们的准备工作已经不动声色地进行了许久。

参赛题目是“为某一大型综合化工企业设计一座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制取乙二醇的分厂”。建造一座化学工厂有多难?“必须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很崩溃。”事过境迁后,回忆起曾经的参赛过程,罗丹脸上依旧是欲哭无泪的表情。他们要完成的内容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工艺路线选择、化工厂布置、物料和热量衡算、环保安全和经济核算等20余个子项目,最后完成的论文多达10万字。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所有的一切全靠“白手起家”,途径只有自学和不断的摸索、推翻、重建。

任务难度如此之大,他们有条不紊地分工:张聪聪负责能量集成、模块优化和文档编写;张子秋负责塔的强度校核,泵、压缩机的选择,HAZOP模拟;曾晨曦负责PFD、PID、3D和管道轴测图的绘制;蔡燕君负责经济分析;罗丹则主要负责流程模拟。五人各有专攻,只能分别依靠自学来加强自身实力再合流。从3月参赛到9月结赛的整整五个月里,他们挤在老师提供的休息室里不停地学习工作,中午累了就轮流在小沙发上休息,连去食堂吃饭的时间都吝惜,靠外卖来支撑体力,几乎每个晚上都要熬到一点钟才能回到宿舍,提交作品的前一天甚至通宵赶工到早上7点,连宿舍楼管阿姨都记住了他们,因为他们回去的时候阿姨常常已经睡下了。

作品提交后的经历同样曲折:

“7月30日,通知下来了,我们的作品获得福建省二等奖,成功进入赛区决赛。”

“8月8日,第二轮答辩结束,我们获得赛区第七,和华北西南赛区再争夺一个名额。”

“8月15日,我们PK掉另两个队,进入全国总决赛。”

这些文字今天仍然保存在罗丹的空间日志里,字里行间都记录着那时的一点一滴。而文字没有体现出的,是他们进入赛区决赛后的激动忐忑,是他们最后一个进入赛场、面对所有评委老师提问时的紧张不安,是他们惜得第七、险些无缘全国总决赛时的遗憾颓唐,也是他们获得复活机会后的又惊又喜。其中还有一个有趣小插曲:以为无法进入全国总决赛后,团队成员蔡燕君跑去西藏旅游,没想到后来竟然得到了复活的机会,她便在队友的呼唤下乖乖地从西藏回到了学校。

如今回想当时漫长的五个月,罗丹说:“真的辛苦,也曾有过因为遇到瓶颈而自我怀疑、几乎撑不下去的时候。”2015年已经大三的他们中,有三人面临考研的压力,坚持完成比赛意味着考研的复习时间将被压缩,而比赛结果的未知也让他们犹豫过是否要继续。但因为不甘心,因为有拼劲,他们可以连续五个月以“不要命”的方式拼命努力,可以聚精会神地对着电脑一天一夜去修改一个小小的参数,结果便是比赛结束后,全体成员齐刷刷地瘦了下来。而在参赛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不可替代的友谊。

在外人看来,一次竞赛也许仅是一次竞赛。可对C-squad团队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大三生活的一个圆满句号,是大学四年生活最难忘、最潇洒的一次冒险。

青春不就是这样吗,咬着牙,也依然要负重前行。

(原载于2017年3月7日第867期《华侨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