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校长特别奖”获奖者系列报道之十二 常海林、向未林、廖原:以信任和融合赢得校长特别奖
发布时间:2017-01-06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鼓励学生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培育典型,树立标杆,用先进典型感召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华侨大学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励志成长,华侨大学2016年设立了校长特别奖,并于9月首度颁发,嘉奖了在专业学习、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道德品行等方面表现突出或有其他特殊贡献的20名学生个人或团队。

   华侨大学报推出系列报道,分别介绍获奖者的先进事迹,彰显其精神风貌。望获奖同学珍惜荣誉,志存高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追求卓越,再创佳绩;望全校学生以获奖同学为榜样,刻苦钻研,拼搏奋进,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常海林、向未林、廖原,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本科生。他们多次参加各项学科竞赛,并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力压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百余所高校,斩获一等奖,为我校参赛以来最好成绩。此外,团队还凭借精湛的技艺获得大赛唯一的最佳制作奖。

   从大一就开始积极参与结构设计竞赛的常海林、向未林与廖原,起初并不是一个团队的,磕磕绊绊中一路走来,他们各自的队友因各种原因陆续选择放弃,三人变成两人,甚至只剩下一人。因为对科创的热爱,坚持下来的常海林、向未林、廖原最后走到了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团队。

   团队成员在中学时期并未接触过科创,一切都在华侨大学积累成长。大一时他们也是懵懂迷茫的,回忆那时参加结构设计竞赛的经历,他们感慨:“什么都不知道。报名比赛拿到一堆材料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求助学长学姐才知道要如何处理。”但也正是因为参加那次比赛,他们培养了对科创的兴趣,锻炼了思维和实践能力,逐渐变得沉着睿智。“慢慢摸索,有了大致的概念和经验之后,就明白自己应该要做什么了。”久而久之,团队越来越成熟,并一举拿下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及最佳制作奖。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为“传承-山地桥梁结构设计及手工与3D打印装配制作”。比赛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功亏一篑。因为有参加过许多省级或国家级竞赛的经验,有学院的支持和帮助,再加上赛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即便是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大咖院校一同竞争,团队在比赛过程中也显得十分冷静淡定。赛前,三人会提出各自的观点和想法,若有比较大的分歧,“和善使者”廖原会站出来沟通磨合。经过大家的一番交流和融合,由队长常海林拍板决定方向。比赛时三人明确分工:廖原负责划线和裁条,向未林负责杆件拼接,常海林负责最后的模型组装。“我们组队在一起,就是一种相互的信任。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最后的结果和荣誉也是每个人的。”但他们也有遗憾,“如果我们的作品能再轻一点,或许可以拿下第一名,但是做人不能太贪心,毕竟在赛场上会有很多意外。”廖原说。

   科创方面,除获得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外,团队还曾荣获福建省第八届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校选拔赛一等奖,并分别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了“挑战杯”创新训练项目。其中,常海林参加国家级项目《新型箱型轴压性能试验研究》,获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三等奖;廖原负责的国家级项目《机电式环刀法自动测定粘性土天然密度试验装置的研发》,获得校级二等奖;向未林参与“挑战杯”立项《多功能便携座椅》,也已顺利结项。

   学习工作方面,团队同样优秀。三人曾同获欧美大地奖学金,向未林、常海林两人四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向未林还曾获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奖等;常海林曾获“三鼎杯”华侨大学测绘实践技能大赛优秀奖,担任厦门校区广播台播音员,多次参与组内节目录制;廖原担任校学生会维权部部长、土木学院团委科创中心结构设计部部长,协助学院举办福建省第八届结构设计竞赛,获得一致好评。目前,常海林与向未林已经成功保研,廖原也打算继续深造。

   无论是比赛中还是生活上,常海林、向未林、廖原都是很好的朋友,私下也会约在一起交流讨论。已经大四的他们谈及毕业的话题也是思绪万千,廖原说:“毕业之前能够拿到第一届校长特别奖,我们都很高兴。大学是人生观重塑的重要时期,华侨大学氛围很好,其包容、自由给了我们个性塑造的机会。”

   (原载于2017年1月3日第863期《华侨大学报》)